“人才培养”系列讲座第二讲 | 赵宝全副教授主讲“生成式AI赋能科技创新与教育变革”
Body
近日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“人才培养”系列讲座第二讲,讲座主题为:“生成式AI赋能科技创新与教育变革”。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赵宝全副教授主讲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贾智副教授主持。
讲座伊始,赵宝全老师就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历史现状以及趋势进行概述。

赵宝全老师指出,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的话题,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并不悠久。但在“三架马车”——数据、算力和算法的驱动下,人工智能学科发展速度极快,在计算机视觉、自然语言处理、机器人等领域广泛运用。赵老师指出,当今的人工智能已经从专用人工智能迈入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时代,人工智能可以同时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,这是人工智能领域革命性的转变。
随后,赵宝全老师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,他指出,当今AI模型持续突破、层出不穷。
赵宝全老师以GPT-4、Claude4、deepseek、Manus等为例,详细分析了deepseek从V3到R1的发展过程及其联网搜索、附件上传的功能,展示AI持续迭代的功能。赵宝全老师指出,语言智能是AI领域中的重要方向之一,被誉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“明珠”,认为语言智能、具身智能等方向是未来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方向。
在谈及生成式AI的行业实践时,赵宝全老师结合自身使用经历,从智慧教育、大数据增强分析、媒体内容生成与编辑等方面形象介绍了生成式AI的具体使用场景,指出生成式AI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,AI在部分基础性工作上的完成质量也甚为可观。与此同时,赵宝全老师也指出了当前AI领域面临的问题及挑战。
首先,不同行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,相同行业的细分领域的需求也不尽相同,AI在不同场景面临落地困难的问题。在各行各业面临技能升级需求、工作内容变革时,AI也面临着工作结构调整与技能鸿沟。
其次,AI技术仍有待提高,当前的AI模型具有算力依赖以及能源消耗量大等问题,且模型可靠性和可解释性无法得到保证,模型容易对事实验证的问题产生错乱感,也会犯一些推理错误。
最后,赵宝全老师分享了对AI提问的一些技巧,引导同学们正确、高效使用AI。
一是角色设定技巧:定义AI应扮演的专业角色,引导其以专业视角回答问题;
二是结构化输出技巧:明确要求AI以特定结构组织输出内容;
三是思维链引导技巧:通过向AI展示自身推理过程,引导AI逐步思考,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质量;
四是示例引导技巧:通过提供示例向AI说明期望的输出形式和质量标准;
五是多角度分析技巧:要求AI从多个维度分析问题,获得全面的见解;
六是限定与约束技巧:设置明确的限制条件,确保输出符合特定需求;
七是迭代优化技巧:基于初步结果向AI提出改进要求,使其逐步优化输出质量。
至此,赵宝全老师对于生成式AI赋能科技创新与教育变革的讲解告一段落。主持人贾智副教授对于赵宝全老师的分享表达了感叹。在场的同学们也与赵宝全老师就生成式AI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使用生成式AI等论题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互动。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与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落下帷幕。